林鴻清醫師著作 "教會公報"_3091期_第17版(2011.05.26)
註:投稿內容網址:http://weekly-pctpress.org/2011/3091.html
讓愛聽見,人工電子耳
馬偕紀念醫院耳鼻喉科林鴻清主任
「如果沒有這樣走過一回,我不會知道人的心是這麼的善良,社會是這麼的美,有這麼多人一直在不求回報的做善事,大家對我的幫助讓我覺得我真的一點也不可憐,而是很幸運!」,這是一對雙胞胎姊妹的媽媽在「馬偕電子耳」部落格的留言。2005年,雙胞胎因為聽力上的障礙而需要植入電子耳,但沉重的經濟負荷卻讓母親的眉頭始終深鎖著,雖然如此,母愛的強韌讓她克服了重重難關,唯獨堅持著要雙胞胎同一天開刀,只為給她們同等的愛!如今,一家人已經漸漸走向光明人生,得到 神最大的恩賜與祝福。
「我的心渴望加入你的歌唱,但擠不出一點聲音來。我要說話,而言語不能開放成歌聲。」(泰戈爾)
人工電子耳手術(人工耳蝸植入手術),是治療極重度聽損程度至90分貝以上的感音神經聽力障礙的病人。手術後輔以「聽能復健」和「語言訓練」,就可使重度或極重度聽障患者重回有聲世界。然而「最單純的曲調,需要最艱苦的練習。」。對於聽力障礙的幼童,如果在植入人工耳蝸後配合語言治療師及聽障老師的教導,就可以讓他們開始辨識新的語音訊息,並開始學習口語(說話)。一般來說,學語前失聰的幼童,平均要6個月以上的訓練才會有較明顯的效果,經過1年的努力,便可以開口講話了。相對於學語後失聰(5歲後才失聰者)的病人(可以是大人或小孩),他的聽語復健的時間則比較快,常常在數個星期內,就可得到滿意的效果。手術後的孩童在生長發育及互動上的進展,對家屬而言是多麼大的感動與祝福啊!
因為人工電子耳的植入經費龐大,光是耗材就需要80-90萬台幣,造成許多父母經濟上的負擔,故政府每年定額補助近60個名額(依經濟狀況補助20、40、60萬),造福了無數民眾,但多數的病童只能申請到20萬,與手術的開支仍有一段距離。「孩子是不能等的!」,在本院徐銘燦醫師發起下,我們成立了『馬偕人工電子耳基金』,匯集善心人士的小額捐款及其他民間慈善團體幫忙,讓涓涓細流匯聚成河,共同幫助需要的聽障家庭。目前我們開刀植入電子耳的100多個個案中,多數請領政府補助,並由馬偕社工師評估提供部份院內補助款,至今所幫助的弱勢電子耳病友已經近壹千萬元。當中孩子的童言童語、及家屬欣慰的笑容,是我們最大的動力。
「我雖然行過死蔭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為你與我同在,你的杖、你的竿、都安慰我。」(詩經23:4)
聽得到母親的呼喚,是聽障兒最大的幸福!長達10多年的人工電子耳手術經驗,讓我們看見聽障幼童家庭的徬徨與無助,也喜樂於透過「馬偕人工電子耳基金」與病友團體的成立,為他們所帶來的改變。真愛能彌補缺憾,由於各界無私、真誠的付出,得以讓這些弱勢病人得到最大的扶持與幫助。一切感謝 主的恩典,期望各界教友能繼續支持我們,一齊陪伴他們走過人生幽谷,完成這美好的事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