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19日 星期四

小耳症、耳道閉鎖(或狹小)

 
單耳小耳症、外耳道閉鎖(或狹小)
*出生後先要確定外型正常之健耳,其聽力正常與否。

*一般對側耳之聽力均為正常(99﹪),若萬一兩耳聽力均異常時;
    出生後要 馬上與予助聽器復健。

*若已確定對側耳之聽力正常,則其外耳郭之整形、外耳道重建之時機;
    可以緩至青春期再和其討論。

*一般單耳小耳症所導致之單耳聽障,對於聽力、語言發展不會有太大之負面
    影響。亦即、一般均並不須要配戴助聽器。唯仍需多加留意、並留心其學業
    發展,審慎評估需要助聽器之個案。

*可以評估Baha、跨傳試助聽器、調頻系統之需要性

*須評估有否脊椎、泌尿系統之病變。

*其在幼年之時,亦有可能罹患急性中耳炎。(雖看不見耳洞)

*在生長之過程,若耳洞過於狹小(<4mm);則其併發膽脂瘤之機會較高。
    則需審慎評估外耳道重建手術之時機(青春期為適當)
 
 
 
雙耳小耳症、外耳道閉鎖(或狹小)
*出生後先要以骨導式ABR做檢查,確定其耳蝸神經之狀況。

*出生後,即要兩耳配戴骨導式助聽器;以利聽力復健。

*殆至5-6歲以後,再考慮手術矯正。若合併其他頭顱顏面異常則不適合開刀

*耳道之電腦斷層檢查,可以不急於出生時便做。

 
                                                                               馬偕紀念醫院 耳鼻喉科 聽語中心
                                                                                                                       Mar./2000

與「單側聽損」兒童互動時應注意事項


◎ 與兒童說話前應先取得他的注意
◎ 儘量使用其熟悉的字彙並避免使用複雜文句
◎ 遇有兒童不了解的說明事項宜改採其他字詞解說,
     而非重複相同的陳述
◎ 提供視覺輔助以增進其瞭解
◎ 教室座位宜依其優耳面對講臺為原則作有利的安排
◎ 減低教室內、外之噪音干擾
◎ 定期注意孩童的語言發展及課業進步情況
◎ 可使用對耳跨傳助聽器
◎ 可使用個人無線調頻系統或教室專用擴音聲響系統,
     以增進信號/雜訊比
◎ 使其警覺下列情形以保護其優耳
       (a)   避免處於噪音環境中
       (b)   一旦感染耳疾應立即予以治療
       (c)   避免異物侵入耳道
       (d)   除非必要否則應儘量避免使用耳毒性藥物
       (e)   平時應特別注意其整體健康情況,特別是感冒流行時
       (f)    每年定期一次耳科及聽力檢查
       (g)   除了合格的耳鼻喉科醫師及聽力師外,勿隨意接受他人建議做治療

                         
                                                                    
馬偕紀念醫院耳鼻喉科聽語中心    
                                                                                                      Feb. / 2000

從「良性陣發性頭位眩暈症」談起


病例一
三十歲男性,最近有頭部外傷後,在開車中,頭部突然看左右後視鏡時,會有眩暈之情形。


病例二
六十五歲女性,並無頭部外傷,為有高血壓及高血脂症,最近在床上翻身轉頭時,即會造成頭暈目眩。


臨床症狀
       以上二病例,係較典型之「良性陣發性頭位眩暈」,亦有人稱為「良性陣發性姿勢性頭位眩暈」。病人常是起床時,頭部感到一陣眩暈,若頭暫不動休息一下,則馬上又恢復。其發作時間只是數秒鐘,且不會有噁心、嘔吐或耳鳴、聽障等症狀。亦即,「良性陣發性頭位眩暈症」有一特點就是耳向下轉到一定角度約幾秒以後會產生回轉性眩暈,但反覆轉動,眩暈感會消失,且不是每次都會誘發。如果每次頭動就暈,且持續不停的暈,可能是腦室腫瘤或小腦正中部出血,此謂之惡性頭位眩暈症。


發生率
        此病約佔眩暈門診病人約10~20%,亦即幾乎是眩暈原因中最常見的一種。


病因
       目前最常見的理論認為是,鬆動的耳石從橢圓囊掉落到後半規管壺腹刺激壺腹鼎(capula)而造成眩暈,即耳管石沉澱現象(canalo-
lithiasis)。至於造成耳石脫落原因為何?大部分病例是不明原因的,可找出最常見的原因是頭部外傷,其他的原因包括中耳手術後、慢性中耳炎、膽脂瘤、耳硬化症、前庭神經炎、病毒性迷路炎、心血管危險因子及內耳前庭老年性退化變性等。至於在不明原因的病例中,我門的研究顯示,約有三分之ㄧ係為大於六十歲的老人,故推測和內耳前庭老化有關。


耳石復位術的理論及應用
       一九九二年,Parnes及McClure在良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的人接受手術時發現在後半規管淋巴內有自由漂浮的粒子,首次證實管耳石沉澱現象的理論。一九九二年,Epley報告對三十位以Hallpike氏檢查已發典型迴旋向地性眼振的良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的病人,以耳石復位法(canalith repositioning procedure, CRP)治療,結果三十位病人均獲得明顯改善。故自此一學界注意到,耳石復位術對此種病人具有療效。


臨床療效及經驗

       本院耳鼻喉科,自一九九六年開始根據Epley的方法,對此種病人施行耳石復位術。一年間共施行六十位病人,約有98%病人在一週內
,眩暈有明顯改善,且均感滿意。追蹤一年,其復發之機率約在7%左右。這些成果資料和國外相似。在實際的「耳石復位術」操作,每位病人約耗時十分鐘。


預防
       接受耳石復位術治療後的病人,在之後四十八小時內,頭部不宜做急遽轉動,如低頭穿鞋子,及洗臉等。


結語
       雖然「良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在發作後「數個月」內通常會自行恢復正常,然而「耳石復位法」是一種簡單、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病人大部分在治療後一至二週內即治癒,可使病人於短時間內就能免除眩暈。故適合作為治療良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的第一線選擇。


2009年3月16日 星期一

耳鳴概述

 
本文轉錄自2009.03.15【聯合晚報╱韋麗文】  

磨人排行榜 耳鳴排第一

       夜裡,萬籟俱寂,只有腦中的耳鳴聲轟隆隆作響,分秒不休息,越是安靜越是震耳欲聾。耳鳴是耳鼻喉科門診中數一數二被抱怨的症狀,不過,醫師指出,耳鳴消除不易,若是良性耳鳴,病患最好學習與耳鳴和平共處。 

       馬偕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林鴻清指出,耳鳴的病灶可能落在外耳、中耳、內耳。外耳最為簡單,可能就是耳屎過多,只要清除乾淨即可。 

      中耳則可能因為中耳炎,所引發的耳鳴,對於醫師來說,中耳炎也不是大問題。但是若病患只有單耳的耳鳴,則會懷疑是鼻咽癌所致,最好進一步檢查。 

      內耳的耳鳴則最難診斷,甚至構造全部正常,但是病患就是不斷的聽見蟲鳴鳥叫、風聲、電波聲、空間聲,甚至有病患形容,耳鳴的聲音如同鬼哭神嚎,被擾得日日夜夜不得安寧。 

       耳鳴病患的痛苦難以想像,對於耳鳴治療,林鴻清說,與其說是解除耳鳴症狀,不如說是解決因為耳鳴引起的負面情緒。太多耳鳴病患因為不堪其擾,睡不好,導致焦慮情緒,甚至有病患覺得「不如死了算了」。 

       林鴻清說,人聽見的聲音是有選擇性的,例如平常可以聽見車水馬龍的聲音,但是一接起電話,感覺上只聽見話筒另一端的聲音,車水馬龍的噪音則消失不見,這是因為人專注在話筒的關係。 

       因此,對於沒有構造問題,但卻耳鳴不斷的人,建議在房間播放柔和的音樂,蓋住耳鳴的聲音。或是使用耳鳴遮蔽器,蓋住耳鳴的聲音。 

       林鴻清指出,先排除鼻咽癌、聽神經瘤等惡性疾病,只要經過醫師診斷,確定耳鳴是良性的,病患只能學習輕鬆對待,視耳鳴為無物,聽而不見。 


                                                

耳石脫落症(個案 姚文琴經驗分享)

 
< 個案 姚文琴 親身經驗分享>
       
        多年前突然在睡夢中天旋地轉驚醒過來再躺下又一陣天旋地轉心想我到底怎麼了
        
        病急就亂投醫
腸胃科看婦科也看都說是貧血勞累所致多休息就好了將近半年的時間病情更為嚴重走路跌倒嘔吐樣樣都來痛苦至極直到一天在自由時報上看到了兩個大字「暈眩」。瞪大了眼把內容看完文章內容完全是我的症狀心想找到了救星

        經過林鴻清醫師的診視
,確定是耳朵內管平衡的三半規管出了問題。簡單的說就是耳石脫落。多次的耳石復位治療讓我迅速脫離病魔的欺凌。感謝林醫師細心的治療耐心的解說,讓我了解我的病情。

        那什麼是三半規管呢本人淺見類似坐骨神經長了骨刺骨刺碰到了神經產生巨痛無法動彈那耳石就像是骨刺三半規管是神經暈眩就是巨痛   

   我發現這毛病無法根治,只能從日常生活中改變生活習慣睡眠要充足、不吃刺激性食物尤其行動要緩慢切記自己像個七老八十的老人凡事放慢腳步肢體動作要小,就能讓發病時間拉長。總之發病時別緊張接受它與它共存並配合復位治療很快能減輕痛苦的 

   最後請相信這無法解釋的文明病別再說是貧血了

                                                                                                                         姚文琴  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