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3日 星期二

獲頒第二屆新北市醫療公益獎

 
 





人工電子耳感恩:馬偕,科林


 

蘆洲的超級阿嬤

  張OO小妹妹是一個先天具有藍色眼珠之瓦登柏格症候群(Waardenburg syndrome)病患,這疾病導致她先天性聽障而且眼睛是藍色。她父母本身也是先天性耳聾啞巴,張小妹妹也是出生就耳聾,而張小妹妹她阿嬤則是一個正常的聽力,阿嬤不甘於後兩代都是耳聾和啞巴之先天宿命。所以阿嬤從張小妹妹小時候就扛起她的聽力檢查與復健之漫長之路,在馬偕紀念醫院一長串的檢查過程裡面,我們發現她是兩耳極重度的聽損,經評估要做人工電子耳手術。

  手術順利完成之後,
阿嬤就歷經千辛萬苦幫她安排到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接受聽語復健 平日在家阿嬤就成為一位超級的語言治療師隨時隨地幫孫女努力語言輸入復健在兩年的聽語復健後,她現在約四歲已經能夠正常聽說讀故事書,目前張小妹妹已經完全可以正常的口語溝通,心智年齡也達到接近正常的孩子,張小妹妹現在已經快樂的到幼稚園。

  以上故事感人的地方
是她的阿嬤不願意向命運低頭,自己生下一個耳聾的女兒後,她的女兒又生下一個耳聾的孫女,但她不願意向命運低頭之勇氣與毅力感動很多人,阿嬤這樣的堅持讓張小妹妹的人生可以有很大的轉換,讓張小妹妹跟她父母有完全不一樣的人生歷程在等著她。




 

2013年11月19日 星期二

人物特寫:聽障鬥士 當志工助患者(20131120 蘋果日報)

 
 


人物特寫:聽障鬥士 當志工助患者


20131120  

http://twimg.edgesuite.net/images/thumbnail/20131120/35450399_e99d64b830bd51d7e5149c71fa9b93a7_160x160.jpg杜雅芳(右)在馬偕醫院擔任志工,提供聽障人士諮詢服務。圖中左方女子非聽障人士。周永受攝

三十八歲的台北馬偕醫院志工杜雅芳原是個愛聽歌的女孩,但十八歲那年,聽力開始因不明原因退化,六年後幾乎全聾,讓她意志消沉,經手術治療,重回有聲世界,生命態度也轉為積極,更到醫院擔任志工。她說,以前的自己什麼都怕,但現在她最懂得鼓勵患者與家屬別怕,期盼能幫更多聽障人走出陰霾。


高三開始聽力退化


台北馬偕醫院的人工電子耳特別門診有多名志工,杜雅芳是其中一人,也是唯一的聽障患者;目前她一耳使用助聽器,另耳裝人工電子耳,聽力已與常人無異,對談無障礙。她笑說,過去不愛用助聽器,只好讀別人唇形,但又不夠老練,例如「我要吃水餃」與「我要去洗澡」,她根本分不出來,因此產生不少困擾。 

杜雅芳說,高三那年感覺聽力退化、聽不清楚,後來投入職場,她的工作場所是電子工廠,噪音驚人,病情更加速惡化;二十四歲時「聲音要大聲到像走在馬路上,我才聽得見」,雖配了助聽器,又覺戴助聽器不美,愛戴不戴,直到三十歲,她覺得受夠了,決定接受人工電子耳手術。杜雅芳說,當她再次體驗聲音的美好後,逐漸不排斥助聽器、使用至今。 


最懂聽不見的痛苦


提到那段無聲歲月,杜雅芳說,當時對很多事都怕,在家怕聽不到家人按電鈴,在公司怕讀錯同事唇形,因此她最懂得聽不見的痛苦與恐懼,才想擔任電子耳門診志工,排解聽障者的焦慮。

杜雅芳到馬偕當志工有七年時間,每月一次,每次四小時。她說,有時對家屬不斷地衛教,難免口乾舌燥,但每當她感受到家屬的謝意,甚至有人對她說「有妳真好」時,她知道她永遠無法放下對聽障人的大愛,會一直協助他們走出陰影。

記者邱俊吉 


杜雅芳小檔案


年齡:38

家庭:未婚

嗜好:聽歌

經歷:

.聽力於18歲開始退化,到24歲時幾乎全聾,30歲裝置人工電子耳才重新聽見聲音

.曾獲頒北市府身心障礙優秀勞工、內政部傑出聽障人等獎項;目前擔任台北馬偕醫院人工電子耳特別門診志工,協助醫師進行病人衛教

資料來源:杜雅芳 


2013年10月11日 星期五

誠徵人工電子耳學術研究受試者

 
各位人工電子耳朋友您好,

 

我們是台北市立大學語言治療碩二學生

目前參與台北馬偕紀念醫院耳鼻喉科林鴻清主任之研究計畫:

「人工耳蝸植入病人之語言發展學業成就和生活品質之現況調查與影響因素研究」

本研究目的為追蹤植入者經聽能復健後,在語言發展學業成就和生活品質等三方面之表現狀況,馬偕紀念醫院自1998年至2013年已進行超過120例人工耳蝸植入,除原本在馬偕醫院接受人工耳蝸植入者之外本研究欲擴大範圍至全台各醫院開刀之人工電子耳病友,以更全面的了解接受人工耳蝸植入後的整體生活樣貌。

 

受試者招募對象

於植入人工電子耳後曾參加台灣高中基測大學學測或指考或兩者皆參加過者﹝需提具成績證明﹞。

 

研究進行方式

本研究採單次個別測驗方式,參與者將先收到一份問卷需先完成並與成績證明、身份證明一併寄回本院。預計於10月中旬起,陸續安排受試者至台北馬偕醫院接受標準化語言評估。測驗約需1小時,結束後我們將致贈600元7-11超商禮券答謝您的參與。

若為非設籍台北市及新北市者之遠地學子,亦可僅提供問卷、成績證明及身份證明,我們也將致贈200元7-11超商禮券答謝您的參與。

 

研究進行地點

馬偕紀念醫院台北院區﹝台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二段92捷運雙連站﹞

 

詳情細節聯絡方式

楊同學 G10118009@go.utaipei.edu.tw/ 0973345010

 


2013年7月30日 星期二

人工電子耳 病友迴響 - 游鈞婷 小姐

 
撰文者:游鈞婷 小姐



   我7/9開頻,在聽力室剛開頻的時候,我聽到所謂電子耳的聲音,感覺好像是從大腦裡面傳來的耳鳴,與助聽器從外耳道進來的聲音截然不同,開頻之後從安靜的聽力室出來,電子耳聽到的聲音是非常尖銳、很大聲的耳鳴聲。



開頻第一週:

  電子耳每次開機時,會聽到很長音的ㄐ音,非常尖銳、刺耳、大聲,我的電子耳朋友說那種開機的聲音不會超過5秒。戴上電子耳之後會一直持續聽到ㄐㄐㄐㄐ的聲音,ㄐㄐㄐ個不停,我戴了好幾天就猜想那是不是電流的聲音,甚至拿下電子耳,耳朵還是持續聽到ㄐㄐㄐ的耳鳴。這段時間我只有聽到一種環境音,是在我洗手時的水流聲。

 

調頻第二週:

  第二次在聽力室調頻,就馬上聽到聽力師說話的聲音。我在上班的公司開始聽到不少環境的高頻音,撕紙聲、鞋子踩在塑料地板的摩擦聲、弄塑膠袋的聲音,卡住的開門聲,一律都是ㄐㄐㄐ的聲音,只有長短節拍的不同,由於是我以前從未聽過的聲音,我沒辦法光靠聽的方式去分辨,還要用視覺去搜尋聲音的來源,其中以撕紙聲、卡住的開門聲~最刺耳!

  我術後第一次搭公車就坐在第一排,突然聽見一種不同於ㄐㄐㄐ的聲音,有節奏的感覺,轉頭去搜尋聲音的來源,才發現那就是公車打方向燈的聲音,經過這次之後能夠分辨這是公車打方向燈的聲音,因為有簡單又明瞭的節奏間距,雖然我不會用模仿的方式去形容聲音。再來,我戴電子耳要加上對側耳的助聽器一起聽,才能分辨說話的聲音是男生或女生,單戴電子耳完全分不出來男女聲。曾幾何時,之前我聽到尖銳又大聲的耳鳴聲已經消失了,變成輕柔悅耳的鳥叫聲,可以完全忽略他。

 

調頻第三週:

  調頻之後從醫院走向寧夏夜市的路上,我看到店家在騎樓刷地的聲音,聽起來很刺耳,但是下次我聽到還是不會分辨。這週開始去淡水馬偕做第一次復健,我在奇岩捷運站轉淡水線時,在露天的捷運站我聽到聲音,問我爸那是什麼聲音?我爸說是鳥叫聲而且是八哥鳥的聲音。我助聽器壞掉了只能戴電子耳,這才發現術前我戴助聽器可以分辨的字卡(兩個字不同音的字卡,香蕉、電視、冰箱、蝴蝶),只戴電子耳是能夠分辨的,可是復健師以手遮住口型要我聽她的聲音,兩個字只有一個音不同的詞彙我就完全不能分辨,兔子、肚子、褲子我根本分不出來,甚至復健師讓我看口型時,我還以為她說的褲子是護士,復健師聽不懂我在說護士,我就改口說~白衣天使。復健師重覆說了幾次同樣的話,說我訓練太少了,叫我多找別的資源,再來,復健師以手遮住口型並說一句簡短句,我再猜猜看她說的內容,復健師的反應都是「怎麼差那麼多?」哈哈哈。

  復健回家以後,我想說是不是因為以前戴助聽器聽過的聲音,也就是~聽覺記憶,開電子耳之後一樣能夠分辨那些術前已經會分辨的聲音。有一次我坐公車時,在台北車站遇到塞車,在車內聽見一個熟悉的聲音,原來是救護車卡在我搭的公車旁邊,喔伊喔伊喔伊~~~這是我術前戴助聽器已經會分辨的環境音。

 

調頻第四週:

  電子耳有22個電極,聽力師說在我開頻時就打開了所有頻道,之後的調頻是往上加音量,一般來說調頻4次加到固定的音量,就可以延長下次調頻的回診日期,不用再每週調頻一次了。這次調頻除了原有的日常模式,聽力師給我增加兩個模式即噪音模式、專注模式;在我看電視時左邊有人玩電腦的聲音右邊有冷氣運轉的聲音,使我幾乎聽不到正前方的電視聲,此時可用專注模式,削減兩側的聲音干擾,而專注於正前方的聲音,在這次調頻之前我是關掉冷氣跟電腦,才感覺電視的說話聲音變大聲又清楚。



調頻第五週:

  到了第五週,我才有感覺到聽力師在初開頻時問的,是不是很像機器說話的聲音?在我靜下心聆聽大嗓門的婆婆媽媽聊天時,的確很像機器在說話的感覺!還有,距離也是一個影響因素,在聽力室我會感覺自己說話比聽力師大聲很多,因為我說話的位置比較接近自己的電子耳,待聽力師靠近我的面前並說話,便感覺聽力師說話有變大聲了。

  附帶一提,每次我走路上班路過某一所學校的樹蔭下,除了群聚的老人家乘涼,會聽到一陣陣很熱鬧的環境音總是不知道聲音的來源,還猜想是不是機器運轉的聲音,直到後來家人告訴我那是蟬叫聲,很多隻蟬的共鳴聲會比較大聲好像交響樂,術前我戴助聽器是根本聽不見蟬鳴蛙叫的高頻音,此後我就喜歡上了夏末的樹下蟬鳴聲。



調頻一個半月:

  這時是我第五次調頻,聽力師給我做術後第一次電子耳的聽檢,我戴上電子耳的聽力狀況是低頻25分貝,高頻20分貝,這個範圍有落在電子耳正常的數值,丫、一、ㄨ、m我需要20~30分貝的音量,氣音ㄙ、ㄒㄩ就要50分貝這也是我很容易混淆的語音,在醫院實施語音檢查與復健課程一律是在遮口的情境下,而且術後聽力師、語言治療師、志工都會一致要求你不能再像術前那樣依賴看口型的方式,但是術前我的聽理解程度很差,沒有看口型就沒辦法分辨語音。

  聽力師在幫我調頻時,會一邊設定電腦一邊跟我說話,語言治療師也是會在復健的時候跟我說一些專業知識,對電子耳有任何疑惑都可以問這些專業人士或者志工。聽能復健過程有察覺、區辨、辨識、理解四個步驟,察覺就是有沒有聽到聲音,區辨就是分辨兩個語音一不一樣,復健用的書面教材上有幾個問句提供我的視覺搜尋,這是封閉式問句也就是辨識,語言治療師會額外提出生活方面的問句,這是開放式問句也就是理解,聽理解應該就是在指這個東西,然而開電子耳之後還是會出現有聽沒有懂的情況。復健時我要集中注意力去聽語言治療師在說什麼,稍有一分心就沒有聽到語音內容我會要求他再說一遍,現在我的復健課程是區辨、辨識、理解混合在教的。



調頻兩個半月:

  第六次調頻加上電子耳的聽檢,我的低頻同樣25分貝,高頻略降為15分貝,電流圖狀況穩定,下次調頻是兩個月之後。一問之下才知道N5的敏感度就是收音範圍,其預設值是12這數值要聽一般人說話已足夠了,之前我不曉得預設值是多少便手動把敏感度調到滿格20,讓我忍耐了一個月的高頻噪音,上班時間總是一直聽到辦公室同事做任何事情都會發出聲響,舉凡弄紙弄塑膠袋的聲音、走路摩擦地板的聲音在在都是高頻音,這些尖銳刺耳的聲音使得我工作很容易分心!!聽力師這次調頻有給我最後一個模式~音樂模式,雖然我平時沒有聽音樂的習慣,在這次調頻之前我去國父紀念館欣賞愛爾蘭踢踏舞劇時,還是慣用日常模式。調頻之後我這才聽到林醫師說話的聲音,老實說我比較聽不懂低沈的嗓音,可能是因為我的語言治療師以及重聽協會的老師都是女生,就聽習慣了女生的嗓音。

  重聽協會的老師說,封閉式問句對我來說太簡單了,她下次上課要改變教學方法,先給我一個主題,再遮口說故事給我聽。語言治療師給我做最近一次的語音評估,由於我這次才電子耳加上助聽器一起聽,反而聽得比上次還要差,我目前的助聽器是那種超大功率、聲音很響但是不清楚的老舊型號;在區辨的部分,ㄆㄊㄎ這區我會混淆,ㄅㄉㄍ這區我也會混淆,還有以ㄇㄋㄌ為子音的語音我測了好幾次總是一直在混淆。我有一次去買東西搭電梯時,電梯滿載著人卻是一片鴉雀無聲,此時我聽見一個聲音「五樓到了!」再來,公車上面有站名播報器,我要有字幕看才能抓到語音,每個站名總是會漏聽一兩個字的聲音「即將抵達、台北X站」。



後記:

  在我去馬偕醫院做電子耳術前評估的一連串檢查,林醫師看電腦斷層的X光片告知我,引起我聽障的病名是「前庭導水管擴大症候群」,這是先天性聽障,根據衛教資訊,我媽媽推測是她懷胎時得過德國麻疹導致的。也就是我出生即有聽障的問題,直到三歲還不會牙牙學語,家人感覺怪怪的就帶我去醫院檢查,這才發現我一耳聽損100幾分貝,另一耳65分貝,此時開始配戴助聽器,去惠美語言訓練中心學說話,基本上我是看著老師的口型學發音、判讀口型,聽力部分是沒有做過什麼訓練,也從未聽過電話,所以我的聽理解程度很差。由於我的優耳聽力持續的退化,我媽媽每三年就給我換一次新的助聽器,耳掛型助聽器愈換愈大台,雖然我是以看口型為主,但還是需要一點點聲音的輔助。


  依據重聽協會最近一期的口語評估,老師可以聽懂我說話有七到八成,馬偕的語言治療師告訴我,我說話有很多替代音,說話的音調都平平的沒有抑揚頓挫,沒有四聲之分。現在我戴電子耳滿六個月,我可以聽懂語言治療師說話到八成沒問題,這是有前提條件,要在安靜的環境,又是我很熟悉的語言治療師音調,而且語言治療師是以超慢的速度跟我說話,比她平常的說話速度慢三倍。我在百貨商城買東西的情況是沒辦法區辨對方的語音,那個環境只感覺到尖尖的說話音調,一定要看口型才能知道對方說什麼,只有一個例外,是因為店員知道我有聽障,他會自動放慢速度跟我說話,我這才有聽清楚語音內容的感覺。



  由於我認識一些電子耳朋友,加上我自身的體驗,對於開電子耳這件事我不贊成也不反對,保持中立的立場,因為後天的口語基礎不同還有很多其他影響因素,每個人的預後不一,但是我確定一件事,原本沒有口語基礎的成人,戴電子耳還是跟術前的口語狀況一樣。然後,每個手術都有所謂的副作用跟後遺症,我似乎是平衡感的副作用比較嚴重,術前我可以騎機車雖然技術不好,在術後我頭暈比較久,走路的體感是很晃的感覺,到現在滿六個月,我上下樓梯還是感覺怪怪的,因此我不敢貿然騎機車,還是等平衡感完全好了以後再練習騎車比較安全。



調頻滿四個月:

電子耳有多耗電?在音量滿格10格、靈敏度滿格20格的使用情況下,N5比較長的充電電池可用23.5小時,兩顆鋅空氣電池則是34小時就沒電了,這是我最耗電的方式,我平時音量滿格,靈敏度在預設值12格,基本上是不會去手動調電子耳的預設值。此次調頻做的電子耳聽檢,聽力圖與上次一樣沒有變化,聽力師給我四個模式,是高頻部分不一樣的電流圖,包括舊圖在內有四個圖,要我回去各試聽一兩週。重聽協會的老師幫我測試一下,她重覆念水餃兩個字給我聽,聽起來一號圖比舊圖清晰一點,二號圖太大聲太刺耳就跳過不試,三號圖又比一號圖清晰一些。另外,我戴電子耳已經不會聽到當初開機刺耳的聲音。協會在啟聰學校辦口語訓練成果發表會,上台發表的聽損同學背後有投影字幕,我可以逐字去聽同學演講的語音,很是驚奇,因為聽損同學會放慢說話的速度,所以我發現她們在台上講話聽起來都好清楚唷!輪到我的時候,歐買尬,我在台後感覺心跳加速、緊張的不得了,只能手拿講稿硬著頭皮上陣,事後老師說我的台風真的需要加強,我在台上頭低低的直盯講稿,根本是在念書不像演講,麥克風還愈拿愈低,哈!

至於復健,這段時間上課幾乎在辨識、理解,理解就好像聊天,語言治療師會拋出問句給我,我再回答,陳老師會說些生活方面的趣事並灌輸很多常識給我聽,此時她不用三倍那麼慢的速度,改與我說話一樣的速度給我聽。辨識的部分,進展到ㄐㄑㄒㄓㄔㄕㄗㄘㄙ為聲母的單字(上面的注音符號是聲母),陳老師會告訴我,以上的聲母特徵是什麼、要如何辨識,我幾乎聽不出來四個聲調,只能辨識單字的聲母是什麼,甚至出現聽覺疲勞,快下課時連區辨都不行了(就是兩個單字怎麼聽都一樣)。最近有做第一次構音的評估,排除聲調問題,我念的單字有三大問題1.ㄢㄣㄤㄥ鼻音不見(下面的注音符號是韻母)2.ㄐㄓㄗ聲母被省略有時變替代音ㄉ3.ㄔㄘ有時念對,太慢太長變ㄕㄙ,或舌頭太用力會變替代音ㄊ。



調頻滿八個月:

    這次調頻我告知聽力師我比較喜歡三號圖,用三號圖做聽檢的結果是低頻25分貝、高頻升為35分貝,這樣也好,感覺高頻噪音比較不那麼吵,但刺耳的感覺還是常常有,聽力師依據三號圖做了微調,再給我聚焦、噪音模式,回來以後我再度聽到了許久不見的樹上小鳥叫聲,不過鳥叫聲不再輕柔而變比較尖。行筆至此,聽陳老師分享病友的經驗,戴電子耳的感受可說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像我習慣了大嗓門的環境,自然比較能接受一般人的說話音量,但聽不到說話比較小聲的語音,個人耐受度與習慣有關係,調頻也會影響,有人會受不了公車沒加潤滑油的煞車聲,我是還好,又我聽不懂林醫師的語音,有人反而覺得林醫師的音量剛剛好很清楚。久久一次朋友聚餐,餐廳人聲鼎沸會讓我聽不到對方的語音,我切換至聚焦模式,坐到新朋友的正對面這才勉強聽見一點點語音,他說話很小聲比較低沈,我依然在讀唇,另一朋友坐在我電子耳同側,可以聽懂她的關鍵詞彙但沒辦法聽一整句,我聽到關鍵詞彙會聯想她要表達的意思便馬上回答,以致她誤認我戴上電子耳便能與一般人溝通無礙,這是大大的誤解。如果沒有視覺上的線索,加之對方說話速度又快,我常常會聽不懂對方的語音或者聽成相反的意思,但是戴電子耳確實讓我輕鬆多了,目前至少我最熟悉不過的家人溝通順暢多了。下次回診調頻是半年之後。

    復健之路開始了構音練習,因為我已經可以辨識陳老師所謂的擦音(ㄒㄕㄙ)以及塞擦音(ㄐㄑㄓㄔㄗㄘ),提一下題外話,我爸說他以前曾經上過廣播電台的正音班,第一天老師叫他念自己的全名,這才知道他全名三個字都念錯了,比如游念成台語的You。最近復健上課三次,在我背後多了兩位聽語系的學生來實習,塞擦音除了ㄑ以外都是我的罩門,其實我根本聽不出來自己的發音哪裡不一樣,連自己念對還念錯也不知道,所有的盲點全是陳老師一一告知我的,先從我有時念對有時念錯的ㄘ下手,再來是最困難的ㄐ,從來不知道ㄐ還要送出氣流,舌頭抵住牙齒,氣流被阻擋產生牙齒磨擦的塞擦音,我不好控制因為氣流太長太慢會變ㄒ,忘了送出氣流或是氣流不夠強會變ㄉ,主要是發音習慣養成二十幾年,一被矯正會有大舌頭咬到牙齒的感覺,說話不輪轉,上課時我反覆念這個ㄐ可以念上20分鐘,念到後來陳老師在笑,我也跟著笑出來。



調頻滿十個月:

    當初術後開始戴電子耳還不適應,戴久了我會有頭暈、不習慣電流直接刺激聽神經產生的聲音,以及線圈吸附在頭皮上的搔癢感,夏天一直流汗也會影響配戴電子耳的舒適度,我慢慢地逐漸拉長配戴時間,目前是放假在家休息時會戴三到四小時,上班日則戴八到十小時,最近才偶爾出現線圈吸附的頭皮部位有輕微刺痛感,還有上班又煩又累時聽到說話的聲音會頭痛。復健上課時反覆念ㄐ音,我的喉嚨很緊蹦、舌頭很用力,一堂課下來會感覺喉嚨痛,一個多月後才改善這種發音很費力的感覺,但還是有時念對、有時念錯,抓不到發音的訣竅,我只能念到很接近ㄐ而陳老師覺得比較好聽的程度,可以讓人家知道我要說什麼,應該還不到標準的ㄐ音。我還蠻後知後覺,我媽覺得我現在說話比較沒有以前那麼吃力,而且以前說話太用力也會讓人聽得不舒服。

    前幾天我為了辦手機有事前上網做功課,主要是看綁約方案的說明,到了洽詢的門市,男性櫃檯辦理人員手指著合約書,若有放慢說話速度加上不明顯的口型,我勉強聽得懂,但他有時忘了會講比較快我就聽不懂,女性設定手機人員說話速度很快,我幾乎聽不到她的語音也看不懂只有一開一合小小的口型,最後總算有位相當有耐心的男性包膜人員,願意放慢說話速度好好跟我說注意事項,重點我有大約聽懂。



調頻滿十二個月:

    再度聽見久違的蟬鳴,不只宣告盛夏季節的來臨,也是我開頻滿一周年的紀念,復健上課的此時,陳老師用醫院的市話打給我,但我的手機遲遲未響,老師說她打電話也是完全無聲,推測可能是我手機門號090開頭,會被醫院的總機切掉,後來我把陳老師的門號加入我的熱線,由我來用手機打給她是免費的,只限上課時間打的。手機內建的助聽器相容功能,會讓手機語音變大聲並產生很大的回音,拿著手機好像在摸喇叭的音震,兩者會干擾我聽電話,再者電子耳聽電話的T模式會聽到持續的沙沙音,有沙沙音還是可以聽語音,陳老師初步測試的結果是,我聽手機語音以重複三次為標準,十五個短句我只有六句話通過標準,電話的語音與面對面說話的語音聽起來有差,如果我像一般人那樣直接聽電話,習慣大嗓門的我會覺得電話太小聲了快聽不到。

    連續一週我戴電子耳感覺大嗓門的語音變小聲、悶悶的聽不太清楚,再來聽陳老師的電話就完全聽不懂了,這情況會持續一週就不是睡眠不足聽不好的問題,才想起電子耳的麥克風保護罩(機背兩個黑色的小圓點)已八個月沒有更換,我便去科林門市陳述我所有的問題,換了麥克風罩聽起來音量恢復正常,至於先前的頭皮痛在線圈加了塑膠墊片也消失了,應該是4號磁鐵對我來說吸力有點過強,不過若磁鐵吸力不夠也很容易讓電子耳整台掉下來,科林的人有拿一條電子耳專用的音樂音源線給我試聽,像手機附送的耳機那樣使用,試聽的感覺是比直接聽電話,或開啟蝦米模式的好多了,音量可以調整沒有太小聲或回音太大的問題,但是我爸在電話裡的語音我實在聽不懂,科林說是我辨識的問題,當場我就買一條回家用。



20150221心得:

電子耳三大廠牌有澳洲機、美國機、奧地利機,我周圍朋友幾乎是澳洲的,不能客觀的評論機型有無影響,雖然植入電子耳的成效個別差異很大,大家說一開始復健是最好不要依賴讀唇,但我發現有人似乎在同樣語音辨識很弱的情況下,加之讀唇也不會的話,可能必須要筆談,所以我認為讀唇對語音辨識多多少少有幫助,尤其在吵雜的環境會完全聽不到對方的語音,陳老師說我是她的學生裡面第二個最依賴讀唇的,這點我不否認。像許小昱是「學語後失聰」,小學五年級才開始聽不清楚,此時已建構完整的聽覺經驗與聽覺記憶,他戴電子耳的進度超前,調頻兩次即加到足夠的音量,我則要調頻四次才足夠,根據本人說法,他戴電子耳可以與小時候曾經聽過的聲音做聯結。我自知聽得不好,必要時會直接對陌生人表示我要看口型,不過陳老師目前有三位電子耳成人在上課(包括我在內),我們本身條件一樣,包括年齡差不多三十幾歲,但手術日期不同,術後經過復健其語音辨識的程度也差不多,差異只有一點點。

上次回診調頻,聽力師先照順序ㄐㄑㄒ念一遍給我聽,我可以辨識,但當聽力師遮口念這類相近音,我一律聽成ㄒ,相近音口型很像,只有氣流強弱不同,由此可見我從復健課看出來ㄐㄑㄒ的牙齒與舌之變化。再者,復健課語言治療師會教導相近音的特徵有什麼不同,有時單憑直覺去分辨也不見得正確,還要從經驗去修正,像ㄑ氣流比較強,但是氣流較弱的ㄒ我聽起來比ㄑ還要刺耳。我對語音的短期記憶非常的差,聽一兩遍仍記不住剛剛聽到的語音,別人是過目不忘,我過”耳”即忘,陳老師要引導我去講出來,若語音內容超過生活對話範圍,比如小學國語第四冊課本、捷運報紙,陳老師說第一遍我聽起來很模糊,聽第二遍不一定有抓到關鍵字,要逐字逐句弄懂關鍵字,找到主題才能聽下一句。另外,身體狀況會影響聽語音的理解,最近有一堂課我一直聽錯注音上面的子音與四個聲調,陳老師表示我很反常。

最後是發音的腔調問題,「學語前失聰」的成人有共通點,即聲調平平的沒有四聲之分,有濃濃的鼻音,我自然也不例外。說句玩笑話,術前香港人,術後復健一年半變日本人(香港人說話很大聲,日本人比較小聲),有時候我還是會說話太大聲,仍比術前改善很多,比較沒有鼻音,但因我的發音方法不對,導致沒法說太多話,只要講多一點話我的聲音會變不一樣,表示我的喉嚨變緊說話也跟著吃力,這一點我自己戴電子耳聽不出來,只有聽力正常的語言治療師才能察覺我的情況。



20150408

    術前真的要考慮清楚,您能不能接受這世界原本就存在的噪音,即使不喜歡藉由電子耳聽見前所未聞的聲音,甚至感覺某些人說話的聲音聽起來很不舒服,其實不論腔調如何音調是高是低,只要一大聲都會令人不舒服,也不是每個人都能心平氣和語調溫婉的對談。我要糾正一下先前提過的N5預設值,N5所有模式其預設值一律為音量六格、靈敏度即收音範圍十二格,我不知何時開始日常模式固定在音量滿格十格,幾近兩倍的音量並沒有比較清晰,前一次調頻時電子耳處於受潮狀態,之後到科林作保養使電子耳音量放大,大嗓門環境聽一整天下來讓我感覺太陽穴的血管在跳動,幾乎要崩潰了。在音量滿格的情況下,我作聽力檢查可聽見10分貝的音量,聽力師說一般人可聽到20分貝以下的音量,而電子耳能夠聽到30分貝就很好了。

    電子耳需要花些時間去適應的,當不舒服時可用遙控器把音量調小,或者切換到專注模式(只聽正前方的聲音),可以慢慢拉長一天戴電子耳的時數,聽累了可休息一下,就是千萬不要賭氣把電子耳摘下來不戴,不然當初何必動手術裝電子耳呢?再來,術後復健進展到現在,我語音『辨識』尚可,就是卡在無法『理解』的狀況,遮口沒有視覺提示然後語音範圍超過生活話題,陳老師一口氣念完捷運報的一個段落(連續語言),此時我完全無法聽懂,心裡非常地挫折。



20150619

 

    妳術後戴上電子耳之後,有什麼地方哪裡不一樣?這是朋友的提問,戴電子耳將近兩年,頂多電子耳接觸的地方戴久了會癢癢的(皮膚有點過敏),平衡感沒有術前那麼好。然後我戴電子耳的聽力狀況不是很穩定,前陣子聽不清楚的狀況持續了好幾週,直到上週一復健才回復該有的水準,而且我也找不出前陣子聽不清楚的原因在哪,去科林保養過了又短期換兩次麥克風保護罩,復健仍然聽不清楚陳老師的語音。不過,有了語音的輔助,讀唇就簡單多了,反應也變得比較快(與術前比較),有聽到語音、聲音,反應會迅速多了。

    戴電子耳仍需要對方配合我,在外面用餐會聽不清楚,要服務生靠近我電子耳那側,放慢語速跟我說話,而且女聲比較好理解(男生低音很難理解),一般人的說話速度我根本反應不過來,咻咻咻一下子什麼都沒聽懂,在大馬路邊絕對不能溝通,會聽不到對方的語音(環境音蓋過語音),我依舊卡在〝理解〝部分沒辦法突破,就算有視覺提示可以看,我還是會聽得零零落落,一整句話有幾個字、片語沒聽清楚或根本沒聽到,比如,服務生靠近我電子耳那側放慢語速,解說平板點餐方法,我大約聽懂七成左右,再來,我有一個大問題,聽覺短期記憶非常差,朋友有一次跟我說,〝技術指導〝四個字我聽過馬上忘,他那時對我重覆說三、四次,我這才記得。